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网首页 > 教师资格 > 考试动态 > 正文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

点击数:448 发布时间:2025-09-01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资格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资格面试一试讲答辩语音示范,以下是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期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语音示范】

【语音示范】

【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1.梳理课文大意并学会个别字词的意思及使用方法,学会虚实结合的手法。

2.通过评析课文,感受文章所传递的韵味,提高对于文言类文章的感知能力。

3.领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2、教学重难题

【教学重点】

学会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题】

领会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

3、教学办法

情境教学法、吟诵法、小组讨论法。

4、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文学语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过去说过,今天在实践中证明的东西,就是过去在想象中存在的东西,现代儿童作家冰心告诉大家,想象就是诗人的过程,那样远在千年之前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他是假如发挥想象的,今天让大家一块走进《桃花源记》,领略不同的想象之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圈画不理解的问句和个别词汇并反馈。

教师明确:重点解说黄发垂髫老人和孩子。

2.分段吟诵,概述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明确:课文讲述了一位渔人偶然误入了一个和谐自然的村庄但后人无从找寻的故事。

抓住重点,领会情感

1.小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任务进行剖析。

A.重点剖析桃花源内景情况,剖析作者为大家勾勒了一个什么样的桃花源。

B.诗人从真实的时间地址人物及身份出发,又勾勒了虚构的景象,接着又以刘子骥等真实名字扫尾,如此的行文安排有什么意义和用途?。

教师明确:

A.豁然开朗是对桃花源的初步印象,风俗淳朴,大家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热情好客,淳朴真诚。

B.作者一直注意了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作者却是用写实手法描写,使人感到桃花源真实存在,虚实结合是将抽象与具体紧密相连,加大行文的真实与想象。

小组活动,深化中心

戏剧表演:可供选择主题: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之旅、再寻桃花源。

小结升华,任务预备

1.系统总结本课已学常识,回顾所学。

2.情感升华本课所传递的思想,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渴望及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期望同学们可以维持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向往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5、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语音示范】

【答辩题目及分析】

《桃花源记》答辩

问题:教师范读具备要紧用途,请你朗读第一至二自然段。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备战面试:[试讲/答辩/结构化][面试模拟题][面试备考攻略]

h3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h3中公教师考试h3)

h3回复h3我要过面试h3下载试讲教材(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资料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语音示范】

以上是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试讲答辩语音示范,更多教师资格面试方法,请查询教师资格面试频道。

上一篇: 下一篇:《望岳》教学设计

中国教师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官网,为您提供2025年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与科目,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服务。

Copyright(c)2018-2025 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网(https://www.fugcbb.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中国教师资格考试网(https://www.fugcbb.com/) 版权所有